(吉隆坡12日讯)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张盛闻认为,华社不应再用悲情来办华文教育,因为当教育课题变成种族和民族情感的课题,很多问题就变得难以解决。

张盛闻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表示,很多年轻人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已经不再像以往的华人那样,背负著民族大业的旗帜。

“他们强调孩子需要的是素质教育,他们有各式各样的选择,如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等,不一定只是送往华小。”

从教育角度办教育

因此,他认为华文教育要抛弃悲情,才能纯粹从教育的角度来办教育。

张盛闻表示,教育课题如果变成种族和民族情感的课题,那就永远都会有问题。

“教育部在处理课题时,只以教育的角度来出发,而不是处理民族情感的问题。”

以刚开学就发生疑似校长阻止学生报考华文的康乐国中为例,张盛闻指出,经过他的了解后,发现这名校长是很好的校长,想要为学校做很多的事情。

“当时校长认为一些学生在PT3华文科不及格,所以她希望学生可以专注在其他科目,让考试成绩变好。

“但可能校长使用的词汇不当,变成了是阻止学生报考,如果当时她是使用劝说的方式,最终交给学生去决定是否报考,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他说,这时候华人社会就跳起来了,纷纷发文告谴责这名校长,使用的字眼无非是“小拿破仑”、官员应该受到对付等。

张盛闻认为,有的时候,事情未必如别人所想像的那样严重,很多人的既定印象是教育部官员或马来校长都是要消灭华文的,因此媒体一报道后,大家都做起了“文告英雄”。

“一位马来校长阻止华人报考华文,这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指控。这样的方式会让马来同胞对华人社会更加反感。

张盛闻指出,独立之初华文教育等同共产主义,新加坡也关闭了当地的华文学校。

“当时学华文是一种意识形态,现在华文已经变成有商业经济价值的语言,各民族都把孩子送往华小。”

他认为,这是一个时代背景的变迁,随着中国的崛起等,当时的坚持也已经看到了成果。

“看回去怎么走过来,就会发现现在的情况已经好很多,这样来看待华文教育就不会继续悲情。”

华教要办得好
应教部内部理性讨论

张盛闻认为,华文教育要办得好,应该要从教育部内部进行理性的讨论。

他指出,每一个教育政策出炉都是针对各源流的学校,并非针对华人学校,例如双语言课程政策(DLP),各种族的反应却是不一样的。

“华人社会的角度就认为,这是冲著华小而来,最终要消灭华小,因此华人社会永远不会满意。”

而张盛闻也同意,教育部的一些指令和政策的执行,官员必须要敏感和理解到我国有多源流的学校“这一点是我们需要纠正的,之前我们在培训校长是没有分源流的,国小的校长无法填补华小的空缺,现在开始我们培训校长是根据各源流学校的空缺。”

他认为,要让教育部官员了解处理课题时各源流学校是有差异的。

官员不了解华社需求

询及为何独立至今,马华仍需要教育教育部官员理解各源流学校存在差异?张盛闻说,这与教育部内官员绝大部份为巫裔有关系,他们不了解华人社会的需求。

“就好像如果让我来处理淡米尔文学校的事务,我也可能是很行政的根据教育部一贯的做法来处理问题,但可能当中有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地方,需要特定的人去处理,因此现在有一名印裔副部长去处理这些问题。”

最理想的是官员当中有各族的代表,处理事情是就可以了解华小的特别需求,因此公务员当中应该要有多元种族,就可以减少各种偏差和不满。

全国1298华小454属微小
迁校选地点重要

张盛闻希望大家理智看待华文教育,目前1298所华小中,有454所华小属于微型华小。

“过去很多华小在园坵内,只有一栋小小的板屋就是一所华小,这些地方早就没有居民,才陆续被淘汰和关闭,最终剩下1280多华小,再经过出炉搬迁的政策和增建,最终现有的华小有1298所。”

张盛闻指出,目前我国有454所微型华小,当中有10所少过10个人,3所完全没有学生来源,但这3所华小都已经获批准搬迁。

他指出,当一些华小已经剩下不超过10名学生,很多董事部也不愿意搬迁。

“如果有学生来源,要让这些华小继续操作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需要到老远去寻找学生,那这样的微型华小是否应该继续存在就有待商榷,而马华的立场是认为这样的华小需要搬迁到合适的地方。”

但张盛闻也坦言,要搬迁华小所面对的问题很多,因为地点的选择很重要,否则过去的经验中,一所微型华小搬迁后仍然是微型华小,甚至连带影响周边的华小的收生状况。

他说,增建或搬迁华小很困难在于,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州教育局需要先在建议的地点进行调查,否则会影响周边学校的收生状况。

张盛闻指出,华社一直抓住华小数目的问题,也是与华社看待华文教育有太多情感,有太多历史的原由和种族的情感,就无法从办教育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

搬迁增建华小逐步改善
华教之路越走越平坦

一直以来增建华小给人的印象都是非常困难的,张盛闻认为,实际上华文教育是越走越平坦,从以前没有增加和搬迁华小,到现在可以搬迁和增加华小,都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而是逐步改善的“以前搬迁和兴建一所华小,从土地和兴建都必须由华社自己筹钱,教育部只是给批文,如今增建华小,不管是土地和兴建费用都由政府负责,这些都是进步。”

张盛闻说,目前仍需要华小的地方是蒲种、新山、沙亚南的新住宅区等,是需要华小的,而目前已经有所规划。

冷感狂热皆有
华青对政治两极化

“我国华裔青年对于政治是两极化的,一大票的华裔青年对政治是冷感的,并认为政治与他们无关,是政党的人去处理的事情,青年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他们的生意;至于积极参与的一群,又走向极端,极端到没有理性来看待大家追求的两线制,只是一味地反对巫统和国阵,或者一些是反对马华,他们不去以政策论来理性讨论。”

张盛闻说,如果盲目地只是支持一个阵营,无论是好的坏的烂的,总之它是代表这个政党,你就支持它的话,那这个国家并没有变得更好,也没有因为‘换政府’和两线制而变得更好。

华社接受漂白

他说,如今华社都有一种“接受漂白”的趋势。

“原本是痛恨的一个人,只要他换了党徽换了颜色,这个人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可以合理化,甚至可和现在的领导人相比,如至少以前那个没有这样那样等。”

至于巫裔青年,张盛闻认为巫裔青年始终视政治为保护他们利益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尽管巫裔与华裔青年对于政治的观念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即大家都要反贪腐、要有效率和好的政府、照顾全民的政府;但是来到利益分配方面,巫裔还是很难要放掉这一块,尤其是特权方面。

“虽然一些年轻外国留学回来的巫裔认为不需要有保护的拐杖,但是毕竟还是少数,因此我们希望有一天这个‘平等’的观念是一个大趋势,如果大部份的马来青年能够接受,我们应该公平来斗争的话,这个就是根本性地改变我国的政治结构。”

355法令若通过
恐出现道德警察

张盛闻指出,1965年伊斯兰法庭(刑事权限)法案(355法令)修正案如今已变成“由政治人物来定的法案”,一旦获得通过,恐在全国引发“道德警察”的出现。

“若355法令的最新修正案内容与伊斯兰党所提呈的类同,并且获得国会的通过,届时就有所谓的‘道德警察’到处去逮捕喝酒违规甚至违反伊斯兰教义的穆斯林,这还是我们原本强调中庸的国家吗?”

他在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表示,因为马华看到别人可能看不到的危机,所以马华在355法令课题上宁愿顶着得罪穆斯林的风险也必须坚持做对的事情。

“355法令的课题是一项大是大非的事情,因此不能完全以选票做为考量。为了不得罪穆斯林、要得到穆斯林的支持而让这项355法令过关?马华现在的领导层不会这样做。”

他透露,马华现在有7名国会议员,在全国222名国会议员当中,只有约4%的占有率。马华拿着4%的政治力量去抗那么大的课题(阻止355法令修正案通过),可想而知马华是在甚么样的情况下打这场战,但马华已经豁出去了,尽管被外界说马华固执甚至说马华不理解这项法案,但马华还是会坚持原有的立场。

上阵芙蓉挨打硬战

被圈定是来届全国大选上阵森州芙蓉国席的张盛闻坦言,在面对行动党组织秘书陆兆福的战役,肯定是挨打的硬战,但身为马青总团长的他却认为自己有肩负开疆辟土的重任,而所有的马华候选人也必须扮演“夺回马华江山”的角色。

而即将在今年4月份届满第一届上议员职的他说,上议员职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同时也让他明白加重责任的区别。


来源:星洲日报